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百科

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百科

有机农业在中国兴起,为何乱象丛生?伪有机现象频发

时间:2025-08-13   访问量:1130

近些年,生态农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各地竞相建设生态种植园区,国家层面的鼓励措施、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强、农产品增值潜力可观等要素合力促成了这一趋势。可是,当前状况却令人不快,部分基地虽然标榜着“有机”,实际运作却问题重重,既达不到常规农业的丰产高效,也未能符合有机农业的生态要求,结果变成了名不副实的存在。

一、有机农业的“四不像”乱象

冒牌的有机产品,资质到手,规范就不再严格遵循,真正的有机认证理应是产品水准的凭证,但在现实运作里,有些公司把认证当作宣传工具,而不是制造依据。比如,某个有名的有机蔬菜牌子被揭露获得认证后,还暗中运用化学农药,化验表明其部分商品农药残留量超出标准。这类状况经常发生,造成顾客对“有机”标识的信心减弱。

“半有机”:土壤未彻底处理,转换期被压缩,有机农业标准规定土壤转换期须持续三年,目的是使化学残留物充分分解。但许多基地为了追求快速盈利,故意缩短转换期,或者只做表面文章。云南有个有机茶园,在土壤净化工作尚未完成时就提前将茶叶投放市场,结果因重金属含量过高被欧盟市场拒绝准入。第一年的净化工作未达标准就直接套用部分标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有机农业

虚假的生态保护:物理控制方法形同虚设,生物种类减少,许多农场虽然配备了灭虫设备、捕捉装置等工具,但维护工作懈怠,时常缺乏修缮,使得治理成效显著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的稳定,而不是单纯地更换化学药物。然而,实际情形中,单一农作物的连续种植、益虫数量不足等现象广泛出现,生态体系依然不堪一击,最终只能回归使用农药

生产记录存在虚假情况,溯源体系不具备实际作用,有机农业强调全程能够追踪来源,然而某些基地的记录只是走形式,甚至出现事后填写、他人签名等情况,2023年某认证机构检查时发现,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有机企业记录不合规,这对行业信誉造成了很大损害,产品溯源通常只在标识上注明信息,实际上也有从外部采购然后贴上自家的标识

二、为何有机农业沦为“四不像”?

经济压力:高成本与低溢价的矛盾

有机农业生产初始阶段所需花费较大,较普通农业高出三成到半成,然而社会对其产品的认同感并不强。调查表明,仅有大约三成的购买者愿意为有机食品支付高出原价三成以上的价格,因此许多产地在开支压力下降低了品质标准。既追求丰厚回报又希望投入较少,再加上技术层面存在空白,常规农业方法与有机生产要求难以协调,我国农业技术长期以化学农业为重心,真正适配有机种植的技术积累不够充分。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比如土壤的有机质提升和生态化的病虫害管理,这些方法还没有被普遍采用,导致很多农业生产者还在沿用旧有的耕作模式来运作所谓的有机农业,这种现象造成了一种情况,就是投入增加了,但是实际得到的回报却不高。

小农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的有机农业领域目前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导,他们生产规模不大,组织管理较为松散,因此难以完全贯彻实施统一的生产规范。行业普遍参照大型企业的标准,但这些企业自身也只是在模仿,并非真正适合自身的生产特点。

三、破局之道:如何让有机农业回归本质?

所有事情都要依照规范执行,否则。规范是一个固定数值,可以适当增减,所谓高标准和低标准,实际上大部分制定的规范只是为了让多数企业能够符合要求,不经意间制定的低标准几乎无人能够达到,这是为了节省成本,有机认证也仅是一个称号而已,真正的高标准其实只是基本规范的下放,本质上只是降低了要求。确实有人会严格遵循,但有些人只是勉强触及边缘,落实效果短暂,即便是有机认证也无法实现,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产量。

中国有机农业当前面临重要转折阶段,往后,伴随购买者见识增长、管理标准收紧、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将经历严峻考验。唯有那些切实遵循自然法则、构建完善循环模式的经营场所,方能在此次转型中得以延续并实现发展。

有机农业生产不应仅是虚名,更需体现对土壤、自然及后代的郑重保证。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假冒伪劣产品转化为名副其实的优质农产品。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