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百科

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百科

中国有机三十年:郭春敏研究员谈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及相关故事

时间:2025-05-12   访问量:1110

编者注

本文摘自《有机慢寿命杂志》第12期,2019年,第44-46页,并在中国有机会议的30年中撰写了研究人员郭·春敏(Guo )的主题演讲。 (在文章的最后,您可以订阅该杂志的纸版本)

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的研究员郭·春敏(Guo )

亲爱的客人,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我很高兴受到组织委员会的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并有机会发言。

“有机30年,向绿山致敬和晴朗的水域”,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会议主题!请允许我表达我的真诚尊重,并感谢会议的组织者和所有客人!

中国已经有机30年了,每个参与者都从自己的角度看许多故事。早晨,周老师讲述了他三十年的经验和故事。我想利用当今的有限时间和宝贵的机会,不仅谈论中国有机食品,而且谈论中国绿色食品。因此,我的话题是“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共同促进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 网站的主页上,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标题:“中国的有机业务从这里开始。”是的,OFC值得它的声誉!

在1990年代初期,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和技术人员正在开创有机认证,为中国开发有机食品的开发树立了先例。

从那以后,有机食品行业从头到尾创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与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这使所有完成这项工作的人都感到非常自豪。

这里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大约在1990年,农业部做出了开发绿色粮食的先驱战略决定。从那时起,中国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就开始了。

此举不仅受到农业部的极大关注,而且还在1991年获得了州议会的批准和支持。从那时起,Green Food还开放了从概念到徽标的新领域,从徽标到产品,从产品到职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过去的30年中,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推动中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率提高,并通过不同的开发模型,不同的定位和技术系统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

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时,它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典范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安全和高质量农产品的重要公共品牌。

我记得20年前有一场辩论,无论是“有机”还是“绿色”?现在无需争论。

我们需要审查的是,为什么在同一时期同时出生绿色和有机食品?我认为家庭和国际背景有多种原因。

自1960年代和19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于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以及人们的不适当经济活动,我的国家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

几十年来,各个方面的知识渊博的人(环境保护或农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促进“绿色”和“有机”,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从国际上讲,各种替代农业方法也在激增。

再生农业,生物古业,生物动力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我们称其为替代农业。有机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典型的替代农业方法。

中国有机食品的出现主要与国际贸易的需求有关。在国外有需求,因此他们来中国进行了生产基础进行检查和认证。 OFDC参加了这项工作,因此生产了第一批认证的有机食品。

当然,还有其他主要事件。每个人都必须记住一首流行的歌曲“亚洲风”:“在亚洲,山是高头;在亚洲,河流就像流血……”,在第一场亚洲奥运会上是由Wei Wei和Liu Huan演唱的。

第一次亚洲运动会是我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活动,其意义非常非凡。我们必须确保亚洲游戏中所有工作的安全,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促进了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而绿色食品确实在确保第11场亚洲游戏的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色食品与有机的概念一致,但没有完全采用与有机的相同的发展机制,因为它当时完全考虑了中国的国家状况: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大量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面临着耕地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相当大的增长来满足消费需求,并且还需要不断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如果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保持不变,则有限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将不可避免地降低,并且复制所有有机农业的模型与中国的国家状况不符。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一个拥有大量食品消费者的国家。农业产业和食品行业的规模,组织和标准化以及行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完美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和运营分散(一个家庭,拥有2.5亿小农民),而农民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较弱。

因此,绿色食品采用了一种结合政府促进和市场吸引力的发展模式。绿色食品采用基于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型,质量认可为表格,并将商标管理作为手段。绿食品的商标是中国第一个质量认证商标,该商标已根据法律在州商标局注册。

因此,绿色食品符合农业部审查和批准的“绿色食品商标管理措施”的相关规定,实施八种主要的技术生产标准,包括农药使用标准,肥料使用标准以及其他100多个其他农业行业标准。它不同于通过“有机产品”的一般标准的有机食品全面而全面的。

在2000年左右,您可能仍然记得,当时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不乐观。为了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农业部提出了“三合一,整体促进”,“无警察的农业产品行动计划”,其无污染的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主体,并努力通过在我的国家 /地区稳定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无污染,绿色,有机,既连接又不同。这三个是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们都属于安全农产品的类别。他们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彼此都有自己的重点,并共同发展。该模型适应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符合不同消费类型和水平的市场选择。这是开发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客观和不可避免的结果。

一开始,农业部新成立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中心负责无污染的农产品证明,农业部以及国家认证和监督委员会共同发行并实施了“无警方的农业产品管理指标”。

在该部领导人的指示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的支持和领导下,中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开始存在。作为促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农业部专业机构,中国绿色已获得国家认证监督委员会,国家认证委员会以及认证和认证协会的支持。它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和检查员培训机构,并经国家认证和监督委员会批准和注册。

过去,我经常说,第一次注册是对中国绿色中国国家认证和监督委员会的一种信任和期望。为了做到最好,我们必须持续努力。

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开始,我已经完全意识到,在我们国家,绿色,有机或无污染,尤其是在绿色和有机之间,它们形成了相互参考,相互促进,和谐竞争和共同发展的良好情况。

截至2018年,总共有12226家制造商获得了中国标准和18,995张证书的有机认证。 2018年,根据有机标准生产的有机作物生产区域达到313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排名第三。 2018年,有机产品的总产出价值为1666亿元人民币,销售额为631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排名第四。

截至2018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徽标的企业总数为13,203,共有30,932种产品,绿色食品总量占食品总量的5%。绿色粮食生产区域的环境监测区达到1.52亿MU。

在过去的30年中,在绿色粮食和有机食品生产方法,基础建设和市场需求的指导下,我国在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坚实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有机农作物的生产区域约占我国耕地区域的2%,绿色食品监测的土地面积约占我国耕地土地面积的7%,产品质量稳定且可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些成就在全面地提高可耕地的质量并完成“一次控制,两次减少和三个基础”的目标和任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实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

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2018年10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小组中,有关“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法”的实施报告指出,当前主要依赖资源消费的农业的广泛运营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农业非点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地遏制;农业投入的使用和管理非常不规则。绿色和高质量的农产品的供应远非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因此,无论我们是做有机食品还是做绿色食物,我们的工作只是漫长的三月的第一步,远非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有机和绿色食品的指导和演示,提高农业总体质量的道路很长,我们仍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尤其是近年来,有机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认证机构的数量,都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市场价格相对较高,这引起了相关媒体和消费者的极大关注,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三个方面:

1。在理解这一概念并盲目发展时存在误解。

2。一些企业违反了标准生产,不匹配真实姓名;

3。一些机构违反了认证并犯了欺诈。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将不会详细介绍。在最终分析中,有必要解决产品信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农业部在2018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绿色食品徽标许可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管理”。提高进入门槛,严格审查和认证,提高开发质量并防止风险。

在中国30年的有机过程中,审查开发过程是反映了不要忘记其原始愿望,而“向绿山和晴朗的水域致敬”是牢记任务的必要条件。秘书长习近平在他在中国共产党第19个国民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应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丽生态环境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内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权威和影响,努力建立农业精品品牌,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质量,并采取实际行动来将绿色山和绿色水域转变为金色的水和银色的山脉。

谢谢大家!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