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中国扶贫故事)小草莓变大引擎:中朝边境小镇东港的致富“密码”
中新网丹东8月4日电 标题:小草莓变大引擎:中朝边境小镇东港的致富“密码”
作者戴梦兰李韩功旭
“种草莓赚钱真是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马家港村草莓种植户蔡友贵说,这里是中朝边境小镇、“中国草莓第一县”。
蔡友贵笑着告诉中新社记者,现在自己种植草莓,经营自己的草莓包装车间,一年纯收入200万元(人民币,下同)。 “现在我们村里有一种攀比的风气,比什么?比财富,比勤奋。”
东港市位于中朝边境鸭绿江入海口。南临黄海。湿润的洋流和南方的冷空气在这里交汇,创造了适合草莓生长的独特气候。 20世纪90年代,东港草莓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家庭式生产经营状态,基本依靠家庭摊位销售。全市每年草莓种植面积仅2万多亩,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仅3亿元左右。
近年来,当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学种植,将草莓产业打造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19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达到14.8万亩,总产量23万吨,产值46亿元,年出口收入约3500万美元。当年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上,据专家评估,“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77.5亿元,位居全国草莓产区之首。东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
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东港市人口约60万,现有农户近10万,经纪人2000多人,从事草莓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数百家。 “小草莓”成为东港人就业的新引擎。增加收入的“大引擎”。
“政府的草莓专家对我们很好,如果我们种植技术有问题,可以半夜给他们打电话请教。”蔡有贵告诉记者,好的草莓种植离不开专家的指导。辽宁省草莓研究所副所长刁玉峰表示,这得益于东港市近年来重视草莓种植的科研攻关。
2013年,东港成立了辽宁草莓科技研究院,集草莓科研、技术推广、种苗生产和草莓保鲜包装技术研发于一体。为了培育苗木,东港建立了三级苗木繁育体系。年产优质脱毒原苗可达10万株。扩建后可满足数万亩设施生产育苗的需求。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了占地近10亩的草莓种质资源圃,收集了近170个国内外草莓品种资源,为品种选育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发展。
为攻克草莓种植技术难关,东港重点引进“洋大脑”。当地建立了草莓院士专家工作站,7名国内外院士专家定期来指导草莓科研。 2018年,工作站还牵头联合国内18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成立辽宁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现在不少东港农民已成为种植草莓的能手,是远近闻名的“土壤专家”。 “上个月,我们的‘土壤专家’受邀来到山西长治,为草莓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刁玉峰说。
科技种植带来了草莓价格的上涨。
站在东港最大的单体草莓农场九九农场,农场总经理徐刚表示,通过采用冻苗技术,东港草莓的成熟时间和上市时间都大大提前了;草莓温室通过智能设备提供草莓生长需求。昼夜温差大等条件大大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口感。 “2013年农场建成时,东港草莓最高售价为9元一斤。去年我们农场的草莓最高价是120元一斤。”
“小草莓”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观念的改变。
“坐大轿都不愿意进城”的蔡友贵与记者讨论了全国草莓市场的整合事宜。 “以前种水稻的时候,我以为海南岛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来只有6个小时的路程。” “飞机。” 56岁的吴家村村民李胜飞一直靠打零工为生。 “我觉得打零工不安全。第一天就找不到工作,晚上也睡不好觉。”她说,三年前她就有了自己的草莓温室。有了便当,睡觉的时候就会安心。现在,全家靠种草莓一年收入4到5万元,还雇了10名工人,帮助他们致富。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