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财产品直达

有机百科

最全的有机农业百科全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百科

土壤是否健康,需要考量哪些指标?

时间:2022-10-25   访问量:1733

正是由于其特殊性质——肥力,才使得绿色植物能健康生长。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所以土壤是否健康,需要考量的指标是多方面的。


简单来说,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运行能力”,你也可以理解为土壤活力。虽然每个人或是每种作物对“健康的土壤”的理解是不同的,但通过测定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分析性指标,适当的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应作物健康生长的需求。


物理指标



土壤物理状况对作物生长和环境质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团聚性会影响到土壤侵蚀,水分运动和植物根系生长;土壤孔隙提供了空气交换、水分运动和养分传输的通道,也直接影响着植物根系的生长。


围绕着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分配,各种土壤物理属性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团聚性好的土壤一般具有较好的孔隙分布,土壤团聚体间的大孔隙和团聚体内的小孔隙相互补充,使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性、导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结构差、团聚性差、容重大,则容易带来固结、结皮、滞水等问题,进而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养分传输受限,污染物质难以降解,具有较差的土壤生产和环境质量。




化学指标



各种养分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浓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一些基本化学性质如阳离子交换量(CEC)、pH值和电导率(EC)影响着这些养分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存在状态和有效性。


CEC  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是限制土壤化学物质存在状态的阈值。


pH  指土壤酸碱度,是限制土壤生物和化学活性的阈值。


EC  用来衡量可溶性离子浓度,是限制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的阈值。


生物指标



土壤支持不同种群的生物,从病毒到大型哺乳动物,这些生物和作物与其他系统成分相互作用。许多土壤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状况,但是也有一些生物如线虫,病原细菌或真菌会降低作物生产力。



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主要性状




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立方厘米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黏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立方厘米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立方厘米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土壤结构


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




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




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




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


pH<4.5 强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


pH7.5-8.5 微碱性


pH8.5-9.5 碱性


pH>9.5 强碱性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